最近開始好奇一些中國的傳統小點...
 
尤其是花樣多、取名奇巧特別的(對我來說啦)~

今天看到的是「蘇八件」,查「小八件糕點」時出現的

研究食譜看來,似乎是油酥類的糕點,餡心分別是山楂、玫瑰、青梅、白糖、豆沙、棗泥、椒鹽、葡萄乾等...只可惜遍尋不著圖片(好像吃食的圖片不多?),無緣得知其真目面TT

想從食譜推敲.....偏小的我想像力貧瘠....(最好奇荷花酥...總覺得只抓到個概括)
 
 
「將包入餡料的坯子按壓成扁平圓形,用刀在圓坯上通過圓心均勻切十刀,刀深為坯厚的一半左右,即為菊花酥;如用剪刀在坯子周圍剪成7~8瓣,再將各瓣向上翻轉90度,然後稍壓平即為荷花酥;如將坯子擀壓成腰圓形,在其中部對稱劃兩刀(兩端不可切斷)即為腰子酥;如將坯子搓圓,然後將一半壓成遍鏟刀狀,用刀在上面切成10餘條“指條”狀,即成為佛手酥;如將坯子按成正方形,在四角處沿對角線方向切四個口子,注意切刀不要穿過中心,即為四角酥;如將坯子捏成圓包子形狀,用刀通過圓心均勻切入4~6刀,即為百合酥;將坯子壓成長方形,兩邊同時向裏折六層,最後並在一起,成為上下兩層,再橫切成薄片,即為蝴蝶酥;將坯子壓成長條,縱向切成兩半,然後盤成圓餅狀,即為盤香酥。」
 
看著看著口水都滴下來了@@ (尤其是餡心啊.....)
 
ps:看到食譜說要用文火(180度)烘烤時...小的眼珠都掉出來了......原來....180度的高溫...叫小火..我曾經引以為傲的尚朋堂烤箱在這裡是個生不出強火的肉腳烤箱Orz
 
---------------------
直到今天......小的才確認原來台灣很少有人說(事實上...每個人都用問號看我>"<)東西軟or潮掉了叫「皮(同音)掉了」...講了二十年才發現從小講到大的「瓜子(花生)皮掉了」、「餅乾皮掉了」等句...原來走出村外就不通用啊..............
深感震驚...特記於此
 
補記:
「徐氏講堂」 
      主講人:不才的娘         磨墨跑堂:不才在下
   今日一詞   「麵麵的」(單取音不確定其字是否為此)
   表「粉粉的」「不細緻的」口感形容詞,來源.....不要問我...(經查,並非浙江而是山東方言)
 
所以下次小的再說麵麵的不好吃時~別再用問號的眼神看我了...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mij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